谢宗芬-又一个WordPress站点

当前位置:首页 - 全部文章 - 正文

谢宗芬

听说越优秀的人越不想上班?-鲲鹏悦读

工作懈怠,怎么办?
每当经历一个漫长假期,也许所有人对未来的美好期待都是:

晚上八点半,你就开始开始脑补未来的画面:说到上班就头大, 好不容易到公司,看谁谁不顺眼;任务堆过了额头,明知道必须要做,实在不想碰;经常闪念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,谁都比我强,但是还得干啊……
如果你真的这么想,你可能有点儿“职业倦怠”。不过别紧张,倦怠是21世纪的职场感冒。它就像大姨妈似的,不分男女——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一次。

这病能有多普遍呢?美国心理学会的数据是:53%的人认为工作让他们极度疲累。《中国“工作倦怠指数”调查报告》显示,七成的中国职场人轻微倦怠,13%的人重度职业倦怠。
——也就是说哈,明天你上班挤进那种能坐10个人的电梯谢楚余,这里就有7个人觉得工作有点烦,1个觉得自己要死了。
如何破解这种月经式的不想上班感——职业倦怠?
壹丨什么是职业倦怠?
1974年,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首次提出“职业倦怠”的概念, 用来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。
弗罗伊登贝格尔青年时也是一个热血满满的医生啊,以拯救全人类为己任那种——谁知道自己有一天会这么疲倦,看着病人各种死活,内心竟然毫无感觉?
一开始,他把这事憋在心里着谁都不说。慢慢发现除了自己,周围很多医生都是这样。后来他发现不仅自己行业,很多服务型的行业里都会这样,比如教师、警察、护士——他们也会有一天摇头岭车神,面对曾经激动不已的工作束氏畜猫 ,麻木不仁。
这是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情感、精神与体能上的入不敷出感。你有能力做事,却没动力去做。

著名的《马氏工作倦怠量表》,从三个维度表达这种倦怠:
① “心好累”
这在专业上叫“情绪衰竭”,感觉自己情绪和资源都被消耗完了:不想干活、不想担事、什么都觉得没意思;尤其对于要重新上班感到恐惧。
② “不把自己当人”
专业上叫“去人格化”,对组织和同事都很不满,对客户、同事的痛苦非常冷淡——他们不把自己当人,当然也不把人当人,偶尔良知一闪还辈内疚——但是忍一忍又重新木头人了。最近《那年花开月正圆》里面有一个杜公公就是这样,常年害人,自己也去人格化了。
③ “我不行”
专业上叫“成就感低落”,对自己的工作评价低,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,严重怀疑自己的价值。经常说的是“我不行,我没用”。
连起来说就是:心好累啊,不想干了,我不行,但是TMD还得干啊……

你说倦怠不倦怠?
下面列出来了《马氏工作倦怠量表》的症状描述和对应原因,你节哀顺变,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病。

贰丨为什么会有“职业倦怠”呢?
从倦怠的英语名解释更清晰——“Burn Out”,燃烧殆尽。
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。假设有两根蜡烛,一高一矮,同时点燃后,直立放在桌面上;再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盖住。你觉得谁先灭?

答案是:高的蜡烛先熄灭。因为燃烧产生二氧化碳,热气体上升,占据了杯子的上半部空间;高的蜡烛的火苗会先被二氧化碳笼罩,因此更快熄灭。
这其实是一个很清晰的隐喻:
蜡烛高度代表能力
火苗旺盛程度是工作状态
空气是动力
二氧化碳则是压力
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倦怠。
为什么?因为好的蜡烛需要大空间,他们烧得最起劲,而最快感受到二氧化碳。当低水平的人觉得空气十足的时候,他们已经觉得窒息,最后停止燃烧了。

叁丨那该怎么办呢姜兴琦?
可以尝试从这么几个角度入手——
▼首先看看自己能做的事
① 调整燃烧速度
你得意识到自己烧的太猛了。重新定义下工作的边界,尤其是调整下完美主义。
完美主义是最重要的压力源,完美主义最不完美的地方是——完美主义者设置了很多根本完成不了的任务,达不到以后又自我怀疑——是多种心理疾病的源头。
调整一下工作进度、降低自己的完美主义,会很大程度降低自己职业倦怠。

② 降低二氧化碳,加入空气
三种东西是严重的“二氧化碳”:
第一种是重复性的工作。
想象一下高速公路收费站柜台姐姐的表情—遇到这种情况,采用弹性工作时间、或者游戏化的方式,以前我们聊过,这里不再展开了;
第二种是缺乏人际回应。
比如说《三体》里那位一个人守边疆的三体人。其实工作里有很多“布置了一个任务不干不行干了又不知道为什么”的工作,这时你可能需要主动要求上级反馈,多主动的撩拨一下工作对象以及同事;
第三种缺乏控制感。
什么叫缺控制感?——无间道里梁朝伟去做卧底,天天提心吊胆,只能在天桥上给上司黄si打电话:
“见面?你想我死啊?警察局里有内鬼!……你问我去干什么?我去看心理医生!我心理变态啊!就这样邓永祥,挂啦!”
你看,当工作要求高而且控制水平低,还缺乏时间和精力资源的时候,人最容易没有控制感。这个时候,你可以主动细分目标,聚焦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,放手不能控制的部分——工作实在控制不了,至少做一个可以自控的人。

③ 换更大的杯子
主动在工作上要求和创造更大的空间。如果工作实在没法让你“吸氧”,转战兴趣、爱好、家庭、健康或读读书都是很好的方式。
▼还有2个心法不得不提及
① 预防为主
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严为民简历,倦怠也不是一天养成的。
避免掉入深度倦怠的最好方法,就是经常给自己做点儿自查。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多的把工作带回家、睡一觉醒来还是觉得累、自制力下降(比如暴饮暴食),那么,你可能已经轻微倦怠,要提高注意力了。
这个时候调整很容易。我列了一张自检表,你一定要收藏起来没事给自己和同事对照下:

② “倦”可以,“怠”不得
“倦”,是疲倦、厌倦,是心理感受;“怠”,则是怠工,懈怠,是外界行为。
很多人刚感觉到“倦”,就自己主动“怠”起来。这样其实会更加疲劳,形成恶性循环。电影里登山队员太冷要冻死了,队友就会给你抽大嘴巴子——不要睡不要睡!其实越是倦,越是要打醒精神去应对自己,不要怠起来。
首先是要用一种迎接职场大姨妈的心态正确面对——
不要像无知少女一样:
“我天,我怎么倦怠了!?”
要用一种看尽世间事的老司机心态:
“矮油~您又来啦,来来来,坐坐坐”。
然后,快速用前面的症状图找到倦怠点;然后试试看刚才介绍的三种防燃尽的招数,尽快的调整状态。
其实,每一次倦怠,就像跑步三公里的极限期一样,保持节奏、深度呼吸、放松心情——只要熬过去,谢宗芬你会觉得自己又能跑一大截。
没有人能不倦怠,但是高手能快速从倦怠里反弹。

职业倦怠,这种“精神和体力的入不敷出感”,是快速和焦虑社会的流行病——和时代特征相关,大范围流行,周期性出现,无法幸免,也没法根治。
但真正的高手都懂得和这个老朋友打交道——调节奏、缓压力、增加动力、创造新空间。有一种说法我很喜欢——
职业就像游戏打怪通关,倦怠意味着你在这一关地图都展开了,打到头了,而新的一关的钥匙,就在某个你曾经视而不见的熟悉地方。
【荐书】工作懈怠怎么办超级家仆? 有5本书帮你重整旗鼓优秀的人懂得如何偷懒

为了撰写《Great at Work: How Top Performers Work Less and Achieve More》(优质工作:优秀员工如何做得更少混元战神,成就更多)一书谢韵仪,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管理学教授Morten Hansen采访了5000多名管理者与员工,发现优秀员工与普通员工的核心差异在于:优秀员工是有选择性地工作,然后全全情投入,争取给出最佳结果。
很多时候并非我们不想只安心做好最重要的事情,只是上司接连不断地抛出新任务让人精疲力尽。Hansen发现,优秀员工通常会这样与上司商量:“我很乐意帮忙,但哪些其他事情是我可以延后完成的?”
书中的另外一个洞见是咆哮哥张艺源,你在工作中不能只有激情,也需要有目的。要持续性地享受成功,你需要把激情和能够给你的人生增加实际价值的活动结合起来。“如果你真的贡献出了有价值的东西,它通常也是有经济回报的。”Hansen说玛蒂娜希尔。女性如何取得职业成功?大胆颠覆规则吧

《Disrupters: Success Strategies From Women Who Broke the Mold》(颠覆者:打破常规女性的成功之道)的作者Patti Fletcher是一位平权活动家兼领导力教练。为了撰写此书她采访了各个行业、不同种族背景和年龄的商业女性,指出打造一份有成就感的职业的不同路径。
必须得承认的是,职场平权问题仍然严峻费舍尔泰格。书中援引数据称,半数美国商学院申请者和67%的美国大学毕业生为女性,然而标普500强公司中只有26位女性CEO。
Fletcher发现,打破规则的人“往往创建了一个由志同道合者构成的社交网络,他们彼此支持,而不是那种我们通常看到的交易性的、‘你能够为我做什么’的社交网络”。她认为,成功不一定等同于升职,而在于你是否能够发现你的优先事项、找到有助于实现目标的生活方式和助力。适当放空自己,绝妙的点子有时是在无聊时刻出现的

当你无聊的时候,你是不是会下意识地拿起手机?有研究发现如今手机使用者每天平均花2小时57分钟的时间在这些移动设备上,但这些宝贵时间本可以让你做更有创造力的事。
播客New Tech City主持人Manoush Zomorodi在三年前发起了一个叫做“Bored and Brilliant”的项目,号召参与者降低使用数码产品的频率。她将通过这个项目收集的真人真事和前沿神经学研究结果结合起来,出版了《Bored and Brilliant: How Spacing Out Can Unlock Your Most Productive and Creative Self》(无聊和绝妙:神游时刻如何激发你最有效率和创意的那一面)。
研究发现,我们最有原创精神、最创新的点子往往是在我们停止刺激大脑、完全放松下来的无聊时刻产生的——所谓无聊时刻甚至包括阅读电话号码簿。这是因为,当我们无聊的时候,我们的大脑会主动寻求刺激,此时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活动会非常活跃,灵感就会迸发。然而过度沉迷于智能手机是令你的大脑一直不停地接受刺激,这无益于创意思考。怎样在一家创业公司打工?

太多人在谈如何创业了,却难得有人认真地告诉别人怎样在一家创业公司打工。在《Entering StartUpLand: An Essential Guide to Finding the Right Job》(进入创业之地:找到合适工作的必备指南)一书中,连续创业者、哈佛商学院教授Jeffrey Bussgang解释了创业公司内的职位和权责是如何区别于传统大公司的。书中还有独立完整的章节解释创业公司中如何做销售、业务发展、市场营销、产品管理和财务。那么如果想自己创业呢?

如果你想在新的一年里自主创业,Elaine Pofeldt的《The Million-Dollar, One-Person Business》(百万美金的一人生意)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。我们通常认为创业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,但本书作者采访了许多喜欢以自己的步调工作、维护工作/生活平衡的创业者窦宝宝 ,就如本书的副标题所言:“赚大钱,以喜欢的方式工作斗青春,拥有想要的生活边令诚。”
要创业首先要选对方向,Pofeldt指出了以单打独斗的方式最容易赚得百万美金的6个领域:电子商务、制造业、内容生产、专业服务和创意业务、个人服务(比如说健身教练)和房地产。

本文作者:古典,顶尖个人事业发展顾问,罗辑思维「得到」APP全年订阅专栏《超级个体》主理人,著有300万级畅销书《拆掉思维里的墙》,最新力作《跃迁:成为高手的技术》荣获2017当当、京东、亚马逊年度榜单推荐。

本文来源:谢宗芬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g6g7.cn/10196.html

关注我们:微信搜索“谢宗芬”添加我为好友

版权声明:如无特别注明,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!